• 首 页
  • 研究所概况
    • 所况简介
    • 所长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组织机构
    • 年鉴
    • 形象标示
    • 所训介绍
    • 园区风采
    • 联系方式
    • 地理位置
  • 国际交流
    • 国际合作
    • 国际会议
    • 合作项目
    • 中欧沿海城市环境影响评价联合研究计划
  • 院地合作
    • 合作交流
    • 合作伙伴
      • 政府部门
      • 科技(战略)合作企业
    • 成果转移及产业化
      • 投资公司目录
      • 成果简介
  • 科学研究
  • 研究队伍
    • 研究队伍概况
    • 院士风采
    • 杰出青年
    • 优秀青年
    • 研究员
    • 项目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研究组
    • 人才招聘
    • 招生信息
  • 研究生教育
  • 科学普及
    • 科普动态
    • 科普文章
    • 科普场馆
    • 科普纵览
    • 科普视频
    • 科普站点
    • 科普通告
    • 科普链接
    • 相关机构
  • 科研成果
    • 论文
    • 获奖
    • 专利
    • 技术成果
  • 党群园地
    • 工作动态
    • 党群机构
    • 学习园地
    • 政策法规
    • 办事指南
    • 廉政教育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依申请公开
      • 公民
      • 法人/其他组织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新闻动态
    • 头条新闻
    • 综合新闻
    • 学术活动
    • 科研动态
    • 最新论文
    • 媒体扫描
  • 学术出版物
    • 学术会议
    • 学术期刊
  • 部门单元
  • 专题报道
  • 网站地图
  • 邮箱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中国科学院
  • 网站地图
  • 邮箱登录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中国科学院
  • 首 页
  • 研究所概况
    • 所况简介
      更多 +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成立于2006年7月4日,是中国科学院下属的事业法人单位,是目前国际唯一的专门从事城市环境综合研究的国立研究机构,位于美丽的南方海滨城市—厦门市。
        研究所目前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和“生态学”两个一级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资源与环境”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以及“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生态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现任领导
      更多 +
      • 贺泓
      • 陈少华
      • 方荣良
      • 郑煜铭
      • 林卫东
      • 历任领导
      • 组织机构
      • 年鉴
      • 形象标示
      • 所训介绍
      • 园区风采
      • 联系方式
      • 地理位置
      所长致辞
      更多 +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自2006年成立以来,走过了近二十年不平凡的历程,坚持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区域创新相结合,努力建设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国家生态文明和城镇化建设提供前沿理论、关键技术和管理支撑。
        “十四五”时期,城市环境研究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国之大者”,锚定新征程中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与任务,强化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职责与担当,对标对表“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目标要求 ...
  • 国际交流
    • 国际合作
      更多 +
      • 城市环境研究所与联合国人居署签署谅解备忘录

        05-30
      国际会议
      更多 +
      • The James Hutton Institute Stephen Chapman教授到中国科学院宁波城市环境观测研究站做学术报告

        09-11
      合作项目
      更多 +
      •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与英国自然环境研究理事会生态与水文中心签署合作协议

        11-01
      中欧沿海城市环境影响评价联合研究计划
  • 院地合作
    • 合作交流
      更多 +
      • 中铁二十三局集团领导到访城市环境研究所03-31
      • 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促进中心徐成主任一行访问城市环境所02-26
      • 首届“城市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亚洲区域国际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举办02-26
      •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成功举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物质资源低碳转化技术与实际应用”培训班12-17
      • 东盟国家生物质高值转化及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12-17
      合作伙伴
      更多 +
      政府部门 科技(战略)合作企业
      成果转移及产业化
      更多 +
      投资公司目录 成果简介
  • 科学研究
  • 研究队伍
    • 研究队伍概况
      更多 +
        根据研究所的战略发展规划,研究所人员规模将达到760人,其中创新岗位人员200人,项目聘用人员210人,研究生300人,博士后、客座人员及访问学者50名。研究所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原则,紧紧围绕研究所发展规划,招贤纳士。为加快创新能力的建设,迅速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证。
        通过在全球范围内招聘人才,建立了一支初具规模、结构合理、具有竞争力的人才队伍,目前拥有各类人才约650人,其中职工250人,在读研究生350人(含联合培养),博士后和客座人员等约50人。职工中高级职称者80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得者1人,国家科技进步
      院士风采
      更多 +
      • 贺泓

        中国工程院院士
      • 朱永官

        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才招聘
      更多 +
      • 博士后招聘:新污染物社会代谢与多介质迁移归趋模拟研究05-15
      •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陈伟强研究组招聘启事05-15
      •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区域土壤环境与生物污染研究组(宁波站)招聘科研助理启事04-30
      • 杰出青年
      • 优秀青年
      • 研究员
      • 项目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研究组
  • 研究生教育
    • 介绍
      更多 +
        教育处是研究所研究生教育的主管部门,也是研究所学位委员会的秘书机构。主要工作职责:贯彻执行国家、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和福建省等有关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根据研究所的发展战略,制定实施所研究生教育工作中长期发展规划;
      新闻动态
      更多 +
      • 城市环境研究所组织开展2024-2025学年“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学生干部”和“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优秀学生干部”评选会议">城市环境研究所组织开展2024-2025学年“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学生干部”和“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优秀学生干部”评选会议04-30
      • 城市环境研究所举办第十三届碧溪论坛04-23
      • 城市环境研究所举办中国科学院大学 “青马工程”社会实践项目活动04-15
      • 城市环境研究所举办联培生教育管理研讨会04-15
      • 城市环境所开展心理健康月活动——“压力管理”心理健康讲座04-01
      • 城市环境研究所2025届夏季联培毕业生工作培训会03-17
      通知公告
      更多 +
      • 2025年“申请-考核”博士生拟录取名单公示05-16
      • 2025年城市环境研究所与福建农林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复试名单公示04-19
      • 2025年“城市环境与健康”优秀大学生夏令营通知(第一轮)04-21
      • 2025年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所与福建农林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项目介绍03-24
      • 2025年拟录取推免生学习情况复查和政审通知03-13
      •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2025年面向港澳台地区研究生招生简章03-08
      • 导师介绍
      • 就业信息
      • 招生信息
      • 下载中心
  • 科学普及
    • 科普动态
      更多 +
      • 走进研究所,职工子女参观暨科普研学之旅

        2023-08-08

      • 城市环境研究所举办2023年公众科学日活动

        2023-05-13

      科普视频
      更多 +
      • 绿野仙踪.IUE植物导览地图展示视频

        2016-12-14

      • 火星照片是灰尘还是UFO

        2012-11-14

      • 科普场馆
      • 科普文章
      • 科普纵览
      • 科普站点
      • 科普通告
      • 科普链接
      • 相关机构
  • 科研成果
    • 技术成果
      更多 +
      • PM2.5防护口罩05-24
      • 一种雨水花园监测系统07-03
      • 废弃LCD提取铟成套技术与装备06-19
      • 高性能可见近红外光催化材料06-19
      • 论文

      • 获奖

      • 专利

  • 党群园地
    • 工作动态
      更多 +
      • 城市环境所召开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读书班05-06
      • 城市环境研究所召开2025年党风廉政建设大会04-08
      • 城市所召开青年理论学习示范小组学习会04-08
      • 城市环境研究所启动部署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04-01
      • 城市环境研究所召开民主党派群团组织专题座谈会03-26
      政策法规
      更多 +
      •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09-09
      • 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09-09
      •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09-09
      • 中国共产党党章09-09
      • 中科院研究所综合管理条例07-19
      • 党群机构
      • 学习园地
      • 办事指南
      • 廉政教育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依申请公开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首 页
  • 研究所概况
    • 所况简介
    • 所长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组织机构
    • 年鉴
    • 形象标示
    • 所训介绍
    • 园区风采
    • 联系方式
    • 地理位置
  • 国际交流
    • 国际合作
    • 国际会议
    • 合作项目
    • 中欧沿海城市环境影响评价联合研究计划
  • 院地合作
    • 合作交流
    • 合作伙伴
      • 政府部门
      • 科技(战略)合作企业
    • 成果转移及产业化
      • 投资公司目录
      • 成果简介
  • 科学研究
  • 研究队伍
    • 研究队伍概况
    • 院士风采
    • 杰出青年
    • 优秀青年
    • 研究员
    • 项目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研究组
    • 人才招聘
    • 招生信息
  • 研究生教育
  • 科学普及
    • 科普动态
    • 科普文章
    • 科普场馆
    • 科普纵览
    • 科普视频
    • 科普站点
    • 科普通告
    • 科普链接
    • 相关机构
  • 科研成果
    • 论文
    • 获奖
    • 专利
    • 技术成果
  • 党群园地
    • 工作动态
    • 党群机构
    • 学习园地
    • 政策法规
    • 办事指南
    • 廉政教育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依申请公开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当前位置:首页党群园地学习园地
  • 学习园地
    【求是】白春礼:发展科学技术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方略

    发布时间:2011-07-19

    【 大  中  小 】【打印】【关闭】  

    中国共产党走过了90年的光辉历程。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顾和学习党波澜壮阔的历史,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发展科学技术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方略。

    一、党的科技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90年来,我们党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技学说,立足中国国情,把握时代发展要求,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指导科技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科技思想。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苦岁月中,我们党就播撒了科技的种子。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组织开展农业试验和科学研究。抗日战争时期,党明确提出“各种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是革命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根本解决现代的问题,仍然是依靠科学”。这一时期创办了延安自然科学院、医科大学等,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解决了边区经济建设的一些重要技术问题,成立了党的第一个学术科研团体——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确立了发展科技的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就深刻地认识到科技落后是旧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必须把发展科技置于新中国建设的重要位置。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明确了“努力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的建设。奖励科学发明与发现,普及科学知识”的新中国科技工作总方针。毛泽东同志指出,“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党将发展科技作为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等著名论断。党的十五大提出,把加速科学技术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胡锦涛同志在2010年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强调,“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和原动力的作用日益凸显,科学技术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深刻地决定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明确要求:“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90年来,我们党深刻认识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当代生产力发展规律和科技创新规律,确立我国科技事业的战略方向和重点任务,指引中国科技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二、党领导科技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展科技的探索与实践,为党领导和发展新中国科技事业作了充分准备。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和党的科技思想指引下,中国科技工作者艰苦创业、奋发图强,自主创新、跨越发展,科学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向科学进军”。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工业建设、国防建设对科技提出了迫切需求,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等新兴科技快速发展。1956年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编制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后来又制定了新的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党中央动员和组织全国科技力量,迅速建立起我国完整的科学研究体系、工业科研体系和国防科研体系,各主要学科和技术领域都设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科技人员迅速发展到20万人,有效地解决了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中一批重大而迫切的关键性科技问题,大大缩小了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我国无线电、半导体、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宇航等新兴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其中,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国防尖端科学技术成果最为显著。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技体制,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1978年党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解放思想、拨乱反正,恢复正常科研秩序,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开启了“科学的春天”。1985年党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1993年实行“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政策,稳定支持基础性研究,开展高新技术研究,放开技术开发和科技服务机构的研究开发经营活动,加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技体制。通过改革科技管理体系、建立多元投入机制,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建立了中关村科技园区等一批高新技术开发区,涌现出联想、方正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国家创新体系。1995年党中央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党的十五大把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为跨世纪的国家发展战略。在这一战略指引下,国家大力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实施“211工程”、“985工程”,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造就一批跨世纪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颁布和修订《科学技术进步法》、《专利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健全和完善科技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形成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战略布局,产学研结合更加紧密,企业研发能力大幅提升,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日趋完善,取得了载人航天、高性能计算机等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挑战,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党中央从战略全局出发,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制定和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新时期科技工作指导方针,选择了16个重大科技专项作为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资源集成,完成若干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工程。加大科技投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确立“人才强国战略”,实施“高层次人才计划”,引进和支持一批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制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科技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研发人员总数位居世界前列,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中国科技的辉煌成就是党的科技思想的实践成果和伟大胜利,是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共同奋斗的结果。

    三、中科院发挥科技国家队的火车头作用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中央高瞻远瞩,着手筹划国家科技发展的整体布局,作出了建立中国科学院的战略决策。

    不断赋予新使命、提出新要求。建院之初,党中央就明确中科院的基本任务是组织并指导全国的科学研究、提高科学水平,“培养科学建设人才,使科学研究真正服务于国家的工业、农业、保健和国防事业的建设”。在“向科学进军”期间,明确中科院要发挥“火车头”作用,“抓尖端科学技术,抓国民经济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抓基本研究”。科技体制改革以来,要求中科院“攀登科学技术高峰,为我国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社会进步作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创新贡献”。进入21世纪,党中央进一步明确中科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仅要创造一流的成果、一流的效益、一流的管理,更要造就一流的人才”。

    发挥科技国家队的骨干引领作用。党中央在中科院成立之初就支持中科院迅速凝聚一批海内外优秀科学家,组建一批高水平研究机构,实施“四大紧急措施”(即“发展计算技术、半导体技术、无线电电子学、自动学和远距离操纵技术的紧急措施方案”)、布局一批高技术研究所,奠定了我国主要学科基础,推动了我国科学研究体系、工业技术体系和高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1998年,从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战略高度出发,党中央支持中科院先走一步,开展知识创新工程试点,探索国家创新体系建设。2010年,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迎接新科技革命挑战、支撑科学发展的战略出发,党中央支持中科院实施“创新2020”,继续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着力解决关系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

    发挥科技国家队的示范带动作用。1961年,针对知识分子政策落实不够,党中央下发了国家科委和中科院提出的《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条意见》。在拨乱反正、迎来“科学的春天”之际,中科院率先重建学科体系,恢复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与晋升和研究生制度、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等。1984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复同意中科院《关于改革问题的汇报提纲》,中科院率先实行所长负责制、成立开放实验室、设立面向全国的科学基金,创办了新中国第一家高新技术企业、第一个科技工业园区。1994年,在党中央支持下,中科院率先实施我国第一个面向海外的高层次人才计划,吸引和培养了一大批跨世纪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尖子人才。1998年以来,中科院率先改革事业单位用人制度,实行全员合同聘用制,改革分配激励机制,建立人员流动机制等。

    60多年来,中科院始终牢记党、国家和人民的期望和重托,攻坚克难,奋勇攀登,取得了一大批关系国家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标志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的重大成果,凝聚和造就了一批爱国奉献、勇攀高峰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尖子人才,发挥了科技国家队的“火车头”作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在党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科院建院60周年之际的重要指示精神,把握国家战略需求,前瞻世界科技、经济发展态势,遵循规律,在科技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支撑上狠下功夫;进一步完善重大创新活动组织、资源配置、科技评价、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体制机制;着力突破带动技术革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前沿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增强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和公共安全的战略高新技术问题,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升我国大国地位、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作出无愧于时代和历史的重大创新贡献。

    附件下载:

    上一篇:中科院召开院长办公会学习贯彻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精神
    下一篇:吴孟超院士先进事迹报告团中国科学院专场报告会在京举行
    版权所有 © 2006-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闽ICP备09043739号-1
    地址:中国厦门市集美大道1799号邮编:361021Email:Webmaster@iue.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