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研究所概况
    • 所况简介
    • 所长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组织机构
    • 年鉴
    • 形象标示
    • 所训介绍
    • 园区风采
    • 联系方式
    • 地理位置
  • 国际交流
    • 国际合作
    • 国际会议
    • 合作项目
  • 院地合作
    • 合作交流
    • 合作伙伴
      • 政府部门
      • 科技(战略)合作企业
    • 成果转移及产业化
      • 投资公司目录
      • 成果简介
  • 科学研究
  • 研究队伍
    • 研究队伍概况
    • 院士风采
    • 杰出青年
    • 优秀青年
    • 研究员
    • 项目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创新团队
    • 人才招聘
    • 招生信息
  • 研究生教育
  • 科学普及
    • 科普动态
    • 科普文章
    • 科普场馆
    • 科普纵览
    • 科普视频
    • 科普站点
    • 科普通告
    • 科普链接
    • 相关机构
  • 科研成果
    • 论文
    • 获奖
    • 专利
    • 技术成果
  • 党群园地
    • 工作动态
    • 党群机构
    • 学习园地
    • 政策法规
    • 办事指南
    • 廉政教育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依申请公开
      • 公民
      • 法人/其他组织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新闻动态
    • 头条新闻
    • 综合新闻
    • 学术活动
    • 科研动态
    • 最新论文
    • 媒体扫描
  • 学术出版物
    • 学术会议
    • 学术期刊
  • 部门单元
  • 专题报道
  • 网站地图
  • 邮箱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中国科学院
  • 网站地图
  • 邮箱登录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中国科学院
  • 首 页
  • 研究所概况
    • 所况简介
      更多 +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成立于2006年7月4日,是中国科学院下属的事业法人单位,是目前国际唯一的专门从事城市环境综合研究的国立研究机构,位于美丽的南方海滨城市—厦门市。
        研究所目前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和“生态学”两个一级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资源与环境”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以及“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生态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现任领导
      更多 +
      • 贺泓
      • 郑华
      • 方荣良
      • 郑煜铭
      • 林卫东
      • 赵峰
      • 历任领导
      • 组织机构
      • 年鉴
      • 形象标示
      • 所训介绍
      • 园区风采
      • 联系方式
      • 地理位置
      所长致辞
      更多 +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自2006年成立以来,走过了近二十年不平凡的历程,坚持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区域创新相结合,努力建设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国家生态文明和城镇化建设提供前沿理论、关键技术和管理支撑。
        “十四五”时期,城市环境研究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国之大者”,锚定新征程中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与任务,强化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职责与担当,对标对表“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目标要求 ...
  • 国际交流
    • 国际合作
      更多 +
      • 朱永官院士带队赴保加利亚、塞尔维亚访问

        10-16
      国际会议
      更多 +
      • The James Hutton Institute Stephen Chapman教授到中国科学院宁波城市环境观测研究站做学术报告

        09-11
      合作项目
      更多 +
      •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与英国自然环境研究理事会生态与水文中心签署合作协议

        11-01
  • 院地合作
    • 合作交流
      更多 +
      • 中国科学院城市所与厦门火炬高新区签署合作协议10-14
      • 汪印研究员一行出访印度尼西亚促进ANSO项目技术的推广应用07-31
      • 城市环境所与厦门理工学院签署科技创新合作协议05-29
      • 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促进中心徐成主任一行访问城市环境所02-26
      • 首届“城市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亚洲区域国际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举办02-26
      合作伙伴
      更多 +
      政府部门 科技(战略)合作企业
      成果转移及产业化
      更多 +
      投资公司目录 成果简介
  • 科学研究
  • 研究队伍
    • 研究队伍概况
      更多 +
        根据研究所的战略发展规划,研究所人员规模将达到760人,其中创新岗位人员200人,项目聘用人员210人,研究生300人,博士后、客座人员及访问学者50名。研究所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原则,紧紧围绕研究所发展规划,招贤纳士。为加快创新能力的建设,迅速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证。
        通过在全球范围内招聘人才,建立了一支初具规模、结构合理、具有竞争力的人才队伍,目前拥有各类人才约650人,其中职工250人,在读研究生350人(含联合培养),博士后和客座人员等约50人。职工中高级职称者80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得者1人,国家科技进步
      院士风采
      更多 +
      • 贺泓

        中国工程院院士
      • 朱永官

        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才招聘
      更多 +
      • 相约鹭岛,“城”就未来!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2025年度招聘启事03-05
      •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2025-2026年度博士后招聘启事07-15
      •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时空智能感知与城市计算”创新团队副研究员、特别研究助理/博士后招聘启事10-16
      • 杰出青年
      • 优秀青年
      • 研究员
      • 项目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创新团队
  • 研究生教育
    • 介绍
      更多 +
        教育处是研究所研究生教育的主管部门,也是研究所学位委员会的秘书机构。主要工作职责:贯彻执行国家、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和福建省等有关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根据研究所的发展战略,制定实施所研究生教育工作中长期发展规划;
      新闻动态
      更多 +
      • 城市环境研究所举办研究生就业指导专题讲座10-22
      • 城市环境研究所举办研究生就业专场宣讲活动10-11
      • 城市环境研究所召开2026届冬季国科大学籍毕业生工作培训会09-26
      • 城市环境研究所举行研究生主题教育暨思政见面会活动09-26
      • 城市环境研究所组织开展外籍学生就业辅导暨政策宣讲活动09-26
      • 城市环境研究所举办科研诚信与学术写作规范专题报告09-24
      通知公告
      更多 +
      •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202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章程)10-11
      • 城市环境研究所2026年接收推荐免试生(含直博生)招生简章08-11
      •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202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相关科目考试大纲08-06
      • 城市环境研究所“城市环境与健康”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报名通知(第二批次)07-09
      •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2025年“城市环境与健康”夏令营营员入选名单07-07
      •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202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科目调整公告07-07
      • 导师介绍
      • 就业信息
      • 招生信息
      • 下载中心
  • 科学普及
    • 科普动态
      更多 +
      • 走进研究所,职工子女参观暨科普研学之旅

        2023-08-08

      • 城市环境研究所举办2023年公众科学日活动

        2023-05-13

      科普视频
      更多 +
      • 绿野仙踪.IUE植物导览地图展示视频

        2016-12-14

      • 火星照片是灰尘还是UFO

        2012-11-14

      • 科普场馆
      • 科普文章
      • 科普纵览
      • 科普站点
      • 科普通告
      • 科普链接
      • 相关机构
  • 科研成果
    • 技术成果
      更多 +
      • PM2.5防护口罩05-24
      • 一种雨水花园监测系统07-03
      • 废弃LCD提取铟成套技术与装备06-19
      • 高性能可见近红外光催化材料06-19
      • 论文

      • 获奖

      • 专利

  • 党群园地
    • 工作动态
      更多 +
      • 城市所召开2025年度第四次纪委会议10-22
      • 管理中心一支部开展“走进火烧屿·守护白海豚”主题党日活动09-11
      • “踏寻红色足迹悟初心,践行绿色使命促创新”——城市环境所赴漳州开展党建学习与生态调研活动09-10
      • 城市环境所传达学习中国科学院党组2025年夏季扩大会议精神09-04
      • 城市所召开2025年度第三次纪委会议07-08
      政策法规
      更多 +
      •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09-09
      • 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09-09
      •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09-09
      • 中国共产党党章09-09
      • 中科院研究所综合管理条例07-19
      • 党群机构
      • 学习园地
      • 办事指南
      • 廉政教育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依申请公开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首 页
  • 研究所概况
    • 所况简介
    • 所长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组织机构
    • 年鉴
    • 形象标示
    • 所训介绍
    • 园区风采
    • 联系方式
    • 地理位置
  • 国际交流
    • 国际合作
    • 国际会议
    • 合作项目
  • 院地合作
    • 合作交流
    • 合作伙伴
      • 政府部门
      • 科技(战略)合作企业
    • 成果转移及产业化
      • 投资公司目录
      • 成果简介
  • 科学研究
  • 研究队伍
    • 研究队伍概况
    • 院士风采
    • 杰出青年
    • 优秀青年
    • 研究员
    • 项目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创新团队
    • 人才招聘
    • 招生信息
  • 研究生教育
  • 科学普及
    • 科普动态
    • 科普文章
    • 科普场馆
    • 科普纵览
    • 科普视频
    • 科普站点
    • 科普通告
    • 科普链接
    • 相关机构
  • 科研成果
    • 论文
    • 获奖
    • 专利
    • 技术成果
  • 党群园地
    • 工作动态
    • 党群机构
    • 学习园地
    • 政策法规
    • 办事指南
    • 廉政教育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依申请公开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科研动态
  • 科研动态
    中国可持续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需要环境物联网

    发布时间:2013-06-02来源:赵景柱 郑贤操 董仁才 邵国凡

    【 大  中  小 】【打印】【关闭】  

    The planning,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towards sustainable cities in China needs the environmental internet of things

    Jingzhu Zhao a, Xiancao Zheng a, Rencai Dong b, Guofan Shao c

    Abstract:China’s rapid urbanization and its success in developing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oT) will decide its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sustainable cities is crucial to China because China has such a large population. The Xiamen Long-term Urban Ecosystem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Station (Xiamen LUEORS) was started in 2006, together with the research related to the Environmental Internet of Things (EIoT) for Xiamen LUEORS.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purpose, general framework and main features of the EIoT, and outlines the results of performing EIoT experiments in some areas, including a ‘town village’, a peculiar phenomenon of China’s urbanization. It also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the IoT and proposes the concept of ZeroSpace Interconnection of Things (ZeroIoT, or ZeroSIT).

    Keywords:environmental internet of things (EIoT); urbanization; sustainable city; town village; ZeroSpace Interconnection of Things (ZeroIoT)

    摘要: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和物联网的发展水平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未来的发展走向。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而言,可持续城市建设至关重要。我们于2006年开始建设“厦门城市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同时开展与环境物联网相关的研究工作。本文阐述了这一环境物联网的建设思路、总体框架和相关内容,概要介绍了相关的研究进展,分析了(cèn, or town village)”这一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特有的现象。最后,讨论了物联网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物灵网”(ZeroSpace Interconnection of Things)的思路。

    引言

    近200年,特别是近100年来,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聚集,导致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一般认为世界上最早的城市诞生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由于种种原因在此之后的很长时间里城市化进程非常缓慢,直到1800年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仅为10%左右,1900年这一比例增至15%左右。2008年是人类发展进程中极为重要的一年,世界城市人口有史以来第一次超过了农村人口(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Fund,2008),这一突破标志着人类已经进入城市型社会(Zhao et al. 20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4%激增到2011年的51.27% (UBSC 2012)。城市的不断迅速扩张也引发了一些经济、社会、城市建设与管理等问题,特别是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发达国家过去100年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快速经济增长的30年中集中显现。这些现实问题和未来潜在问题告诉我们,中国可持续城市建设目前比世界其他国家显得更为重要和更为迫切(Zhao et al. 2011)。

    同时,面对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及其伴随着产生的环境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开展城市环境科学或城市环境研究。城市环境科学主要是研究可持续城市如何集成和耦合城市发展规律和生态环境规律来实现可持续城市的目标(Zhao et al,2008)。一般认为,可持续城市是指改善城市生活质量,包括生态、文化、政治、机制、社会和经济等方面,而不给后代遗留负担的城市发展模式。简而言之,可持续城市是具有保持和改善城市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并能够为其居民提供可持续福利的城市。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一般是指作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城市为人们的生存与发展所提供的各种条件和过程。福利是指收入和财富给人们带来的效用,即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Zhao et al. 2009)。

    城市环境科学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决定了它将是一门非常复杂的综合学科研究,因此需要有效的研究手段或途径作为支撑。我们认为,环境物联网(environmental internet of things)(EIoT)将为城市环境科学研究提供有效的手段,同时也将为可持续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2006年,我们按照数字生态园的理念开始建设我们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园区。数字生态园是指,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运用环境物联网进行综合监测和管理的花园式园区。同时,我们开始进行与环境物联网相关的一些研究工作,该环境物联网一方面是为了研究所园区(数字生态园)的需要,也是为“厦门城市生态系统长期观测与研究站”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厦门城市生态系统长期观测与研究站是以我们研究所园区为中心展开的(图1)。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建成了相对比较完整的环境物联网和以其支撑的“厦门城市生态系统长期观测与研究站”,并取得了一些相关的研究进展。

    Figure 1. The locations of Xiamen LUEORS and other monitoring sites.

    EIoT建设思路与框架

    伴随着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的出现与发展,很多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等都对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同时从不同的角度对物联网给出了很多科学解释。依据他们的成果,我们认为物联网是围绕某一特定目标,通过各种可能的技术途径的集成,实现信息采集、传输和应用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也就是以快速而准确的形式完成信息采集、传输和应用等这一过程。

    环境物联网是围绕某一特定目标,通过各种可能的技术途径的集成,以快速而准确的形式完成环境及相关信息的采集、传输和应用等这一过程。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建立了环境物联网,用于支撑以“厦门城市生态系统长期观测与研究站”为核心的的城市生态环境观测体系(图2)。

    这一环境物联网依据城市环境的典型特征,集成了固定的、周期性移动和随机移动的传感器(无人机、无人船、汽车、自行车、手机等),同时还融入了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定位系统和遥感等空间信息技术。这一环境物联网可以对水、

    Figure 2. The central platform of our EIoT to support Xiamen LUEORS.

    大气、土壤、声、风等环境要素的一些表征指标进行监测,同时以在线、实时、原位、远程的方式实现了对这些监测指标的信息采集、传输、处理、模拟、预警、应用等(图3),进而为可持续城市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提供科技支撑。

     

    Figure 3. The outline of our EIoT.

    为了城市环境对比分析的需要,结合我们的科研工作,我们还在福建省的平潭岛和洪坑村、云南省的香格里拉、浙江省的宁波、广东省的自立村分别建立了环境监测站点,并通过我们的环境物联网将这些站点集成到环境物联网中心平台(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图1)。未来我们将结合实际需要,进一步布置新的监测站点或与已有的监测站点相结合,希望其逐步形成“中国环境物联网”。

    基于EIoT的部分研究内容

    通过我们研究组几年的辛勤工作,我们不仅在环境物联网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同时我们基于我们的环境物联网进行了环境监测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成果。在本期杂志中,王豪伟比较详细地阐述了我们环境物联网的总体框架结构和主要内容(Wang et al. 2013b),苏晓丹介绍了我们环境物联网的监测与管理的集成技术(Su et al. 2013),董仁才介绍了城市环境观测站观测样点选取方法(Dong et al. 2013),张兆基和高进波分别介绍了他们基于环境物联网对水环境和湿地-土壤环境的研究成果(Zhang et al. 2013; Gao et al. 2013),陈进生和邓君俊分别介绍了他们基于环境物联网在大气环境的研究成果(Chen et al. 2013; Deng et al. 2013),王翠平和郑栓宁分别介绍了他们基于环境物联网对声环境和风环境的研究成果(Wang et al. 2013a; Zheng et al. 2013),李春明介绍了如何通过环境物联网实现公众有效参与可持续城市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Li et al. 2013),唐立娜介绍了如何通过环境物联网研究中国环境与发展的有效途径(Tang et al. 2013)。

    (发音为cèn,通常就写为cèn,英文为Town village)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现象,它是由中国的农村户籍制度、土地所有与使用制度所决定而在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现象(Zhao 2012). 居住在这些村庄并具有这里户口的人们,按照中国现行的户籍体制,他们被称为“农民”,他们所在的家庭被称为农户,当然他们相应地也就拥有进行农业生产的最基本条件,即农田的使用权(不是所有权)。在这些村庄里,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或农户)不以或不完全以农业生产作为谋生手段,他们自己或把房屋/土地出租给他人在村庄里从事小型的或初级的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与销售、餐饮服务、旅游服务、运输等“非农经济”活动。

    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不仅对城市本身及周边地区产生极大的影响,而且对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影响更为深刻,对农村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特别是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影响巨大。cèn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影响了居于其中的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对其资源和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及人们的观念意识正在产生并将继续产生重要的影响。对于cèn的研究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cèn必将成为影响中国农村未来,甚至中国,发展走向的重要因素之一。

    讨论与展望

    我们虽然在环境物联网方面开展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我们的环境物联网仍需要不断地完善和不断地向前推进,特别是要与科学技术及社会经济实践需求紧密结合。科技助推和应用牵引将是环境物联网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在环境物联网建设与研发过程中,既要密切关注相关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方向,更要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需求,特别是要对城市发展的未来走向做出科学的研判。

    物联网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它将随着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而不断完善和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的理念将不断升华、内涵将不断丰富,外延将不断扩展。Internet和物联网在未来的表现形式可能会以完全不同于今天的形式而表现,也可能完全被另一种全新的形式所代替。

    事实上,在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古代的“烽火台”系统中就可以寻觅到物联网的思想萌芽,或许我们可以称其为当时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下的“物联网”。未来的“物联网”,或许我们可以称其为“物灵网”(ZeroSpace Interconnection of Things, ZeroIoT 或ZeroSIT),它将实现信息采集、传输、处理、模拟、预警、应用等的“零”间隔(ZeroSpace),这里的“零”意味着这一过程的时间和空间“距离”趋近于“零”,同时“误差”和“不安全性”(insecurity)也趋近于“零”(zero)。总之,这个“零”意味着“灵便和灵验”,即“物灵网”将“无时不灵、无处不灵”。

    参考文献

    Chen J, Niu Z, Xu L, Yin L, Zhang F. 2013. Applic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Internet of Things on the monitoring of PM2.5 in a coastal urbanizing region, southeast China. Int J Sustain Dev World Ecol. 20:forthcoming.

    Deng J, Du K, Mu C, Yuan F. 2013. Study on atmospheric visibility variations and the impacts of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 using high temporal resolution data: an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of Things at a Long-term Urban Environment Research Station (LUERS) in China. Int J Sustain Dev World Ecol. 20:forthcoming.

    Dong R, Tang M, Zhou K, Li S, Wu G. 2013. Study on the quadrat sampling method for urban ecosystem network monitoring. Int J Sustain Dev World Ecol. 20:forthcoming.

    Gao J, Wu Q, Li Q, Ma J, Xu Q, Groffman PM, Yu S. 2013. Preliminary results from monitoring of stream nitrogen concentrations, denitrification and nitrification potentials in an urbanizing watershed in Xiamen, Southeast China. Int J Sustain Dev World Ecol. 20:forthcoming.

    Li C, Wei D, Liu J. 2013. Towards a societal scale environmental sensing network with public participation. Int J Sustain Dev World Ecol. 20:forthcoming.

    Su X, Tang L, Shao Guofan. 2013. Integrating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System for Urban Environment Based on Internet-of-Things. Int J Sustain Dev World Ecol. 20:forthcoming.

    Tang L, Zheng X, Guofan Shao, Su X, Zheng S, Zhao J. 2013. IoT applications in mobile monitoring and real-time analysis of the environment for town villages in China. Int J Sustain Dev World Ecol. 20:forthcoming.

    [UNPF] 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Fund. 2008. State of World Population 2007: Unleashing the Potential of Urban Growth. [30 September 2009]. Available from: http://www.unfpa.org/public/publications/pid/408.

    [UBSC]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2012.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2.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Wang C, Chen G, Dong R, Wang H. 2013a. Traffic noise monitoring and simulation research in Xiamen City based on the Environmental Internet of Things. Int J Sustain Dev World Ecol. 20:forthcoming.

    Wang H, Zhang T, Quan Y, Dong R. 2013b. Research on Framework of Environmental Internet of Things. Int J Sustain Dev World Ecol. 20:forthcoming.

    Zhang Z, Wang S, Ye Z, Wang X, Lin X, Chen S. 2013.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of Things on water quality management of urban scenic river. Int J Sustain Dev World Ecol. 20:forthcoming.

    Zhao J. 2012.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f the cèn (Town Village); [cited 2012 November 18]. Available from http://www.iue.cas.cn/xwzx/kydt/201211/t20121118_3684907.html.

    Zhao J, Shi L, Gao L, Guo Q, Cui S, Yan C, Qiu Q, Tang L, Vause J, Shao G, Wei X. 2011. Towards sustainable cities in China: analysis and assessment of some Chinese cities in 2008. New York, Dordrecht, Heidelberg, London: Springer.

    Zhao J, Dai DB, Lin T, Tang LN. 2010. Rapid urbanisation, ecological effects and sustainable city construction in Xiamen, Int J Sustain Dev World Ecol. 17(4): 271-272.

    Zhao J, Cui S, Yan C, Guo Q. 2009. Theoretical thinking of sustainable city construction of China. Chinese J Environ Sci. 30(4):1244-1248 (in Chinese).

    Zhao J, Liu H, Dong R. 2008.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policy framework for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 Int J Sustain Dev World Ecol. 15(4):318-325.

    Zheng S, Xiong X, Liu J. 2013. Real-time measurement of urban wind environment comfort using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Int J Sustain Dev World Ecol. 20:forthcoming.

     

    * 本文译自http://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13504509.2013.784882#.UbmNfNeS3Y8

    附件下载:

    上一篇:气候变化科学动态监测快报2013-12期
    下一篇:气候变化科学动态监测快报2013-10期.pdf
    版权所有 © 2006-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闽ICP备09043739号-1
    地址:中国厦门市集美大道1799号邮编:361021Email:Webmaster@iue.ac.cn